又一厂商官宣大动作,汽车零部件企业缘何涌向机器人领域?
5月22日,浙江万里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悉,新公司将专注于机器人关节模组,包含电机、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单品和组合的关节模组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进一步完善万里扬在机器人领域相关零部件的产品布局,积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图片来源:万里扬
万里扬称,伴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产业加快提智向新,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把握机器人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支持机器人产业快速量产,更好地服务人类,公司成立了上述新公司。此举标志着其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跨界潮涌,且陆续迎来实质进展
据悉,通过充分发挥近三十年打造的汽车变速器及齿轮、轴等相关零部件产品设计和精密制造能力,以及规模化的制造成本优势,万里扬于2023年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
目前,其谐波减速器已完成开发,相关指标达到预期,现正开展客户对接工作并进一步丰富产品型号,行星减速器和无刷直流电机也已完成技术验证,进入样机开发阶段,下一步,其将快速推动相关产品在客户端的试验验证和批量化供应。
万里扬坦言,机器人产业是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业务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将手伸向机器人赛道的企业,已然不少。据盖世汽车了解,近年来,均胜电子、拓普集团、双林股份、旭升集团等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跨界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且陆续取得实质进展。
其中均胜电子将自身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向全球车企在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公司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
按照规划,其将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重点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智能系统)、“小脑”(运动控制系统)和“肢体”(机械结构设计和新材料应用)三大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强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重点突破机器人的传感器套件、能源管理模块、高性能材料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拓普集团则拆分设立电驱事业部,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资料显示,拓普集团在机器人执行器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具备永磁伺服电机、无框电机等各类电机的自研能力,并具备整合电机、减速机构、控制器的经验。其与客户从直线执行器开始合作,迅速获得客户好评后,又启动了旋转执行器的研发,项目进展迅速。
双林股份亦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业务,除了核心技术突破外,还通过收购上游国际领先的数控磨床企业打通丝杠产业链布局,打破国外厂商对高端丝杠的布局。
今年5月20日,双林股份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当前已经对接国内某头部新势力车企,就人形机器人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项目进行开发,第一批样件订单已于4月进行交付,客户正在积极验证中。同时,已经向YS、TP等客户进行了送样。
与此同时,双林股份透露,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应用0301规格的滚珠丝杠产品,并成功向YS、ZWJD等客户送样。同步正在开发TB及国内两家头部新势力车企等客户的灵巧手中应用的微型滚珠丝杠产品。
旭升集团则通过深度挖掘铝合金精密加工技术,成功研发关节壳体、躯干结构件等关键产品,并斩获多家海内外客户项目定点。
长华集团全力推进滚柱丝杠产品项目,据悉在2024年12月已生产出滚柱丝杠样品,目前正研究新工艺、购入新的高端关键设备、招聘核心研发人员,接下来将加大研发及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研发制造新的迭代产品。
中鼎股份于近期宣布同核心技术团队合资设立合肥星汇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以推进人形机器人力觉传感器产品的进一步落地。据悉,目前其技术团队在谐波减速产品领域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在人形机器人相关密封产品、橡胶产品及连杆产品等也在同步开发中,部分产品已完成定点配套。新公司的成立将加速实现中鼎在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业务推进目标。
图片来源:中鼎集团
既有天然优势,亦要警惕挑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叠加价格战白热化,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面临利润空间压缩、回款周期拉长、研发投入受限等现实挑战。在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迫切需求下,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因其兼具广阔市场前景与深度技术协同性,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赛道。
从技术基因看,汽车制造与机器人研发存在天然的同源性。汽车制造领域所积累的传感器技术、控制系统,以及目标识别、路径规划等算法,均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
双林股份此前表示,公司研发滚珠丝杠产品有着独特优势。人形机器人行星滚珠丝杠产品与公司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HDM),在技术开发上有着同源性,两者结构和传动原理十分相似。公司是国内生产和销售HDM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有着较大领先优势。
图片来源:双林文化视频号截图
于拓普集团而言,其具备永磁伺服电机、无框电机等各类电机的自研能力,这是其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
长华集团则以紧固件起家,专业生产汽车专用紧固件三十余载,在精密金属结构件加工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与人形机器人滚柱丝杠产品在技术开发方面有同源性,以及生产工艺的相通性。
除技术协同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经验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构成另一重竞争优势。汽车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大规模量产能力。例如万里扬凭借近三十年汽车变速器及齿轮制造积累的规模化成本控制能力,在机器人关节模组研发中实现了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协同开发与成本优化。这种从汽车产业继承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与量产经验,使得企业能够在机器人产业爆发初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抢占商业化先机。
然而,跨界布局并非坦途。尽管机器人业务前景广阔,但当前市场规模仍较小。以旭升集团为例,其机器人业务虽开辟了新增长点,但短期内难以对冲新能源汽车业务下滑的影响。同时,机器人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汽车产业,企业需持续加码研发投入以保持竞争力。例如中鼎股份通过设立合资公司聚焦力觉传感器技术突破,长华集团投入高端设备与核心人才加速滚柱丝杠产品迭代,均体现了在技术快速演进下企业维持创新动能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机器人领域的跨界,本质是技术同源性驱动的产业协同创新。通过将汽车制造积累的技术资产、制造能力与供应链资源进行跨领域复用,企业在降低转型成本的同时,有望重塑业务结构。随着技术融合深化,这种跨界布局不仅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更可能推动两大产业在技术路径、供应链体系乃至市场格局层面的深度重构,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