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忽视中国市场的车企更好了?

2024-03-06 18:09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 赵建国

摘要:然而,铃木在日本市场的销量也在走低,这或许说明,坚守传统理念的车企在全球市场都面临挑战。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跨国车企正在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面对跨国车企的新战略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车企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更激烈市场竞争的准备。

2月21日,现代汽车集团发布2023年全年业绩,年度销量(含起亚)超730万辆,营收利润创历史新高;2月15日,Stellantis集团公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当年不包含旗下合资公司的汽车销量为616.8万辆,同比增长7%,净营收、净利润和工业自由现金流三项关键财务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两家公司虽然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并不突出,甚至相对忽视中国市场,但在全球范围内的业绩却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汽车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说明了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和战略调整取得了成效。

舆论一直认为,未来汽车市场决战将在中国,而目前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企业利润率降低,依赖国内汽车市场可能不及预期。相反,如Stellantis、现代汽车集团等一些有意无意避开中国市场的车企却有了一定起色。可以说,汽车市场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市场,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关注这些变化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趋势,无疑将有助于行业更好地把握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指标创新高让人艳羡

近日,现代汽车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公布的2023年业绩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现代汽车集团报告显示,去年其全球累计年度总营收达到162.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4%,营业利润更是攀升至15.13万亿韩元,双双创历史新高。Stellantis集团去年净营收为1895亿欧元,净利润和工业自由现金流分别达到了186亿欧元和128.58亿欧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销量排名世界第四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分析认为,去年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出两位数增长,而中国市场由于基数庞大,新车销量同比增长有限。因此,对于Stellantis、现代等品牌来说,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此外,这些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这也是它们能够在自由现金流、净利润等项数据上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然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EDP讲席教授薛旭认为,从全局和长远来看,这种情况可能只是局部和特定时间段内的一种现象。他指出,像丰田和大众这样的全球销量领先的车企,在华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比例相对较高。如果Stellantis和现代汽车集团能够像丰田、大众一样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它们的在华增量也应该会与之相近。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也表示,一时的销量增长并不是衡量车企成功的惟一标准。他强调,车企在布局全球市场时,应该本着市场利益最大化的理念进行。因此,Stellantis、现代集团等相关车企的多项数据创新高,并不能完全证明离开中国市场就是必然的选择。相反,失去占比较大、更有潜力的中国市场,对于这些车企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这些忽视或撤离中国市场的车企在全球范围内创下销量新高,确实令人惊讶。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却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市场还香吗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再次展现其强大的消费潜力,产销量分别达到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一市场规模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车企的目光,更引发了业界对于跨国车企战略调整的深思。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一些跨国车企选择忽视或撤离,这无疑给中国车企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有车企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加速自身的电动化进程,寻找合适的机会再次进入中国市场。

“一些跨国车企减少在华布局或退出,表面上是受到市场‘内卷’的影响,但实质上是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市场需求,跟不上产业变革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分析道。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面的变革速度领先全球,车型多样化、技术领先和出口增长等特点凸显了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消费升级趋势。

铃木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集团主打小型车,更适合日本、印度及东南亚等区域,而在中国市场,随着车型增多和消费水平提升,铃木的产品线并未及时调整,最终选择退出。然而,铃木在日本市场的销量也在走低,这或许说明,坚守传统理念的车企在全球市场都面临挑战。

相比之下,Stellantis和现代汽车集团等跨国车企正在加速电动化进程,后者明确表示,将在中国市场引入全新的产品和技术,提供高品质出行体验。这显示了这些车企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期待。

然而,这些跨国车企的选择并非易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演进速度加快,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跨国车企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目标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来做出决策。“企业的选择都是因时应势,我们应该尊重。”薛旭教授表示,跨国车企在全球已有布局,如何平衡产品和市场布局、进行相应调整需要时间。因此,对于它们是否加码中国市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总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舞台。真正有实力的跨国车企都不会轻易放手这个市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吸引更多跨国车企的关注和投入。

中国战略的新形式

近期,Stellantis与零跑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这家跨国车企正悄悄改变对中国市场的策略。这不仅是Stellantis的个案,从奔驰宝马、大众到其他跨国车企如现代,都在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并寻求与中国领先车企的合作。

“Stellantis与零跑的合作是全球性质的技术合作,入股零跑汽车20%股份并获得两个董事席位,显示了其不满足于欧洲市场的决心。”曾欣分析。这种合作方式使得Stellantis有可能以更先进的智能电动车型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跨国车企正在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尽管有些车企选择减少在华布局或暂时撤离,但多数仍在坚守并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大众入股小鹏汽车4.99%股份,奔驰和宝马在华合作成立充电合资公司,都是对中国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定信心的体现。

“这些跨国车企的策略变化并不意味着他们忽视了中国市场。”刘瑞教授表示。相反,他们可能正在为时机成熟时以更高效的方式在中国市场发挥作用做准备。中国汽车市场正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核心舞台之一。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迅猛发展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世界可能会形成以中国和欧美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两大核心市场。这种竞争态势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更快发展,为产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大利益。

“汽车市场历来就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薛旭教授指出。面对跨国车企的新战略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车企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更激烈市场竞争的准备。同时,也应抓住与跨国车企合作的机会,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更好的出行体验。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