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困局之下,车企突围靠什么?
“车企价格战打到最后,谁能活下来,谁又将被淘汰?”
这已成为当前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标普全球汽车(S&P Global Mobility)近日于北京举办的“打造智能汽车未来”系列活动上,中国汽车咨询业务高级顾问宋慧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焦点问题。
眼下,中国汽车市场正深陷价格战漩涡,众多车企利润持续承压,面临多重外部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理解各大车企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又该如何看清最终谁能在激战中生存,谁将黯然离场?
只“烧”现金储备,国际车企同样危险
近年来,汽车行业价格战、舆论战等恶性竞争事件频发,受到国家层面重点关注。今年以来,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整体利润率呈现回升态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7月,汽车行业收入59192.8亿元,同比增长7.5%;成本52056.4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2737亿元,同比增长0.9%;行业利润率4.6%。
根据标普全球汽车分享2020年至今各大车企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汽车行业集体“失血”,已成为各大车企的普遍压力。而车企利润率正在被诸多外部环境冲击,比持续扩大的研发投入;价格战;关税壁垒;供应链波动等。当现金流与现金储备成为车企生存的关键指标,这些车企表现如何?
图片来源: 标普全球汽车
宋慧表示,从融资端来看,央企、地方国企有比较独特的融资渠道,有些民营企业的老板,也有超强的融资能力。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外部融资去维持运营。值得注意的是,自入圈以来,造车新势力的融资能力向来毋庸置疑。比如,在经营压力承压的情况下,蔚来汽车依旧展现出超强的融资能力。
9月10日晚,蔚来宣布完成总额10亿美元的股权增发融资,投资者包括美国、英国、瑞士等地的知名长线投资机构。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家车企若无法获得新的外部资金注入,其现有现金储备能否支撑它“烧”多久,已成为衡量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据标普全球汽车(S&P Global Mobility)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有三家车企的现金预计可持续支撑约五年。这其中不仅包括造车新势力,还有一家国际车企同样面临压力。
事实上,不少国际巨头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四化”转型中已显落后,充沛的现金储备正是它们未来能否实现反超的重要资本。相比之下,其他多数国际车企仍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占优。
对车企而言,增强现金储备无外乎两条路径:除了持续寻求融资“输血”,更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卖出更多车,以自身造血能力穿越周期。
走出价格战,要靠差异化战略
目前国内本土竞争如此激烈,中国车企针对国际化,在未来技术上的一个竞争力究竟如何?
宋慧表示, 虽然车企的营收增速在当下的市场背景下都是放缓的,但中国传统车企的研发费用占比是提升最快的,表现出很强的技术投入和转型决心。相比之下,国际传统车企在营收下降较快的情况下,研发金额的比例也开始降低。
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营收增速下降比较快,但总体来说,研发占比要远远高于传统车企。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从最新公布的半年财报来看,小鹏、蔚来均在营收、交付、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上展现出积极态势,且均将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锁定在了今年四季度,展开了从“求规模”到“要利润”的转变。
随着新势力车企规模上升、营收增加,整体的造车成本占总营收的比例也在越来越趋向于传统车企。
在这样的状况下,车企走出内卷,出路在哪里?
“价格战不是汽车行业创造的词汇,之前家电、光伏、钢材等行业,均出现过价格战。”宋慧强调,“价格战什么时候会结束,会以什么样的一个方式结束,其实总结就一句话:多元化和差异化。”
以智能手机市场来举例来看,智能手机安卓市场其实跟汽车市场的竞很像,国产品牌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过程中,经历过价格战后,将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降到非常低。不过,手机依旧是涨价的产品,就是从产品的差异化开始,高端手机开始卷影像等,包括现在这种多屏折叠的手机,其实也是通过多元化与差异化去重构产品的市场定价,最终走出了价格战。
“对于汽车产品来说,市场本身有很强的求异特性。因此,对于差异化战略来说,汽车市场本身有很好的市场属性。”宋慧强调。
责任编辑:枯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