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祺叶少剑:以坚守与革新护航新能源转型
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于2024年联合推出了“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突出贡献人物”推选宣传活动(以下称推选宣传活动),旨在多维度展现管理者在重新定义、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应对质量挑战的新思路。2025年,推选宣传活动持续开展,进一步推动行业交流与进步。本期访谈,车质网高级副总裁张炤虎深度对话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叶少剑,深入探讨其如何平衡质量与成本,以技术手段破解行业痛点,并在用户需求驱动下推动广汽传祺质量转型的思考。
车质网高级副总裁张炤虎(右)深度对话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叶少剑(左)
叶少剑表示,面对当前市场变革,广汽传祺始终坚持以“质量优先”为方向,聚焦智能新能源时代的“体验质量”升级,“再卷不能卷质量”成为企业坚守的底线。通过建立一票否决机制、数字化系统和用户思维创新,广汽传祺正系统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质量护城河。
“再卷不能卷质量”:以一票否决机制筑牢刚性防线,覆盖研、产、供、销领域
叶少剑与汽车质量的缘分,始于对制造环节的深度扎根。2017年,他以广汽传祺整车制造一部部长的身份踏入核心生产领域,此后三年,从统筹制造全流程的制造部部长,到主持宜昌分公司全局的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再到2023年接过“首席质量官”的重任,这条横跨生产、管理、质量的职业路径,让他更懂“质量”的底层逻辑——质量不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是贯穿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的全链条共识。“广汽传祺的基因里,就带着合资企业的严谨。”叶少剑在对话中多次提及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的合作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
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 叶少剑
2025年的汽车行业,“价格战”与“成本压力”成为高频话题。在此背景下,叶少剑却反复强调“再卷不能卷质量”。这句看似朴素的口号,背后依托的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刚性机制——质量一票否决权。
叶少剑解释道,在新车型零件定点阶段,采购部门需先将候选供应商交由质量部门进行“Q评价”,只有通过质量能力审核的供应商,才有资格参与竞价。“哪怕成本再低,一旦埋下质量风险,对用户和品牌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
这套机制不仅针对新供应商,对现有合作方同样“零容忍”。传祺质量团队建立了“红黄牌”处罚制度:若供应商出现一般性质量问题,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若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如重要零部件失效导致车辆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则直接“红牌罚下”,终止合作。
在新车型开发环节,“一票否决权”更是成为“质量高压线”。2024年,某款新能源车型在量产前的检测中,发现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响应延迟超过0.5秒,虽未违反国家法规,但不符合传祺的用户体验标准,叶少剑果断行使否决权,要求研发团队联合供应商优化算法,延迟量产近1个月。“用户可能不会说‘延迟0.5秒违规’,但会觉得‘体验不够丝滑’,这种感知上的质量也一样要做好改善推进。”
从QDR到感知品质 重构体验质量新维度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广汽传祺以QDR(初期品质、可靠性、耐久性)立足,但当汽车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叶少剑意识到,用户要的不只是“耐用的车”,更是“好开、好坐、好用的车”。为此,他推动质量管理从“技术导向”转向“用户导向”,重构了以“感知品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2024年,叶少剑牵头强化感知品质改善工作,组建跨领域的“感知品质改善组”,成员来自研发、质量、服务、销售等部门,从新车型可行性研究阶段就介入,以“用户代表”的身份审视每个细节。“车内气味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回忆道,过去传祺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早已低于国家标准,但用户仍反馈“有异味”——问题不在于“有毒无毒”,而在于“舒不舒服”。为此,组建了“金鼻子小组”,成员需通过专业嗅觉认证,每半年进行一次重新考核,以普通人的嗅觉偏好为标准,评价车内气味。在最近的广汽传祺向往S7车型开发中,“金鼻子小组”先后测试了12种内饰材料,最终选定的环保面料,不仅TVOC达标,还带有淡淡的自然清香,上市后用户对“车内气味”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让叶少剑印象深刻的,还有向往S7车型座椅的优化历程。2025年初,向往S7进入量产前的最终测试,他亲自带队驾驶车辆往返广州与长沙(单程约700公里),模拟用户长途出行场景。行驶至中途时,他发现当座椅靠背调至某个角度时,腰托的旋转轴会轻微顶腰,“短途开感觉不到,长途下来腰会酸”。
回到广州后,他立刻组织研发团队与供应商攻关,先后迭代了4版座椅样件,调整旋转轴的位置与形状,甚至修改了座椅海绵的密度分布,最终将问题解决,但也让量产时间延迟了40天。“推迟上市会有销量压力,但如果让用户买了‘腰酸的车’,失去的是长期信任。”如今,向往S7的座椅舒适度成为用户口碑亮点,不少车主评价“跑长途比家里的沙发还舒服”。
AI探索与跨界融合 锚定未来质量管理方向
当汽车进入“软件定义”时代,传统的“事后检验”式质量管理已无法应对软件迭代快、故障隐蔽性强的挑战。叶少剑敏锐地意识到,数字化是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唯一路径。为此,他推动广汽传祺构建“质量4.0”体系,以数据打通从研发到售后的全链条,实现“预防式质量管控”。
在车联网领域,叶少剑主导优化了“GEM车联大数据监控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的车联网数据监控中心。平台实时采集车辆的电池健康度、发动机工况、智能驾驶系统状态等数据,尤其是对动力电池的监控,标准比国家法规严格3倍。
AI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叶少剑团队在用户体验平台中引入AI算法,融入“软件定义汽车”浪潮,他坦言,传统汽车人的最大挑战是“认知边界”:“过去我们懂机械、懂硬件,但现在要懂芯片、懂软件、懂AI,这需要跨界学习。”为此,他在带头突破的同时,也要求团队打破“汽车行业的惯性思维”,鼓励团队探索AI在质量预测、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不是等AI成熟了再用,而是在使用中找到赋能的方向,否则就会掉队。”
针对芯片与软件的质量管理难题,叶少剑推动团队“走出去”学习:与ICT行业交流芯片的“压力测试”方法,借鉴消费电子行业的软件迭代管理经验,甚至邀请供应商的软件质量专家来公司授课。“传统汽车的测试是‘跑耐久’,但芯片的失效是‘概率性’的,软件的bug是与场景强相关的,必须建立新的方法论。”
对于未来3-5年的汽车质量管理,叶少剑认为核心是“融合”:“要把传统汽车的QDR方法论,与ICT行业的软件管理、电子行业的芯片管控、互联网行业的用户运营融合起来,形成适配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制造一线的“效率追求者”,到质量战略的“掌舵人”,叶少剑的管理实践,本质上是广汽传祺在智能新能源时代“质量坚守与创新”的缩影——既传承了合资企业的严谨基因,又打破了传统质量管理的边界,以“用户为核、数字为翼”,走出了一条自主品牌的质量升级之路。对于广汽传祺而言,叶少剑的探索仍在继续;而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这样的“质量守护者”,正是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关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