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圣戈班:重新定义汽车玻璃的“无限可能”
当传统天窗逐渐被全景天幕取代,当汽车座舱演变为“第三生活空间”,这场由智能电动化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玻璃的价值边界。玻璃不再只是遮风挡雨的透明屏障,而是进化为承载智能交互、能量管理、沉浸体验的科技载体。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也为传统汽车玻璃解决方案提供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消费者对全景天幕隔热性的质疑,企业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化解市场疑虑?作为拥有359年历史的外资巨头,圣戈班又将如何在中国这个全球智能电动汽车创新高地保持领跑姿态?带着这些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盖世汽车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与圣戈班汽车玻璃全球总裁Houchan SHOEIBI、中国及亚洲区总裁Eloi GUENET、全球商务副总裁Tim JURKOWSKI展开深度对话,解码这家百年企业的创新基因与本土化战略。
破解全景天幕争议:从“功能载体”到“体验升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迈入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水区,单车玻璃面积早已由90年代的4平方米突破5平方米,并且随着特斯拉Model 3/Y等车型推动天幕玻璃(不可开启的全玻璃车顶)普及,部分车型甚至达到6平方米。但随之而来的是“头顶烧烤”“车内戴草帽”“打伞”“天窗泼水”等黑色幽默频出,防晒与隔热的矛盾早已上升为行业级技术挑战。
针对国内市场对超大尺寸全景天幕的安全与隔热争议,圣戈班直击消费者核心痛点:“消费者在天幕方面的核心痛点在于热舒适性。”Houchan指出,电动化时代天幕因空气动力学优势成为设计趋势,但其大面积玻璃带来的高温暴晒问题,倒逼行业在功能与体验间寻找平衡。
面对行业集体困境,Houchan直言:“热舒适性已成为天幕技术进化的分水岭。”他指出,电动车型为降低风阻系数普遍采用流线型车顶,但其大面积玻璃带来的高温暴晒问题,倒逼行业在功能与体验间寻找平衡。
圣戈班的破局之道在于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深度应用,通过“极薄的肉眼不可见镀膜”,将太阳能总透过率降至5%,达到“前所未见”的隔热效果,同时兼顾浅色内饰与通透设计的平衡。
而应对汽车向“移动智能空间”转型的趋势,圣戈班进一步将天幕视为多元功能的载体:从动态氛围灯集成到调光技术,其“快速制样能力”可定制化实现车型logo、抽象图案等发光设计,甚至提供配套电控系统,让玻璃从单一部件升级为“情感交互界面”。
与此同时,针对抬头显示(HUD)的强光干扰与信息过载问题,圣戈班推出“沉浸式投影前挡技术”,将关键信息聚焦于前挡下部黑色油墨区域,确保驾驶员“专注路面的同时轻松读取必要信息”。
在激光雷达集成领域,圣戈班通过“掩膜技术”在雷达视场(FOV)区域精准避开镀膜,既保障信号穿透性,又兼顾整体玻璃的隔热与美观。而针对光学摄像头,圣戈班的“双片压制成型专利技术”,通过内外片一体化成型,满足了自动驾驶时代对玻璃光学性能的“严苛要求”。
“遮阳帘并非未来创新的主角。”Tim直言,圣戈班正从单一玻璃供应商转型为“玻璃系统方案商”,整合硬件、软件与电控模块,为车企提供从功能设计到量产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在中国,为中国”:以本土创新反哺全球
当汽车产业迈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一切都像按下了“快进键”。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对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促使行业不断压缩智能驾驶技术的上车周期。这种剧变不仅改变了整车企业的研发节奏,更对上游供应链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快速的研发响应能力以及灵活的产能调配能力等体系,成为供应链企业为整车企业提供优质产品的必备要素。
当汽车产业的引擎切换至智能电动赛道,传统研发周期与供应链逻辑正在经历颠覆性重塑。面对智能驾驶技术上车周期从36个月向18个月压缩的产业剧变,整个产业链都在经历一场关乎生存的极限压力测试——这不仅要求整车厂重构研发体系,更倒逼上游供应商突破“成本、速度、柔性”的协同新范式。
在这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拥有359年历史的法国圣戈班集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Eloi向盖世汽车透露,过去20年圣戈班主要服务国际品牌,但近10年本土新势力的崛起,圣戈班不得不打破沿袭数十年的研发体系。
这种颠覆性变革在长三角地区催生出一套独特的“中国方案”。圣戈班中国将其汽车玻璃业务总部落地上海闵行,并组建了2000人的本土化团队,更构建起覆盖华东(合肥)、华南(梅州)、华中(武汉)的制造网络。
这种本土化能力正反向赋能全球业务。“20年前,中国团队也许需要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支持,现今,我们已经可以反过来支持各国的团队。”Eloi如是说。截止目前,圣戈班已在全球20个国家设有33家生产基地,特别是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有着成熟的供应体系,为超过50家不同的汽车品牌提供汽车玻璃解决方案,也将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就近配套”支持。
“我们不仅是玻璃制造商,更是车企全球化的可靠伙伴。”Houchan总结道,圣戈班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广度”与“全球深度”的结合:既有从隔热镀膜到智能交互的全场景技术矩阵,又能通过本地化生产、研发网络,帮助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突破技术壁垒与供应链瓶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