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团强势出海 德系加速电动化反击
2025年慕尼黑国际汽车展览会(IAA Mobility 2025)于9月8日至14日在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举行。这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汽车盛会以“‘动’悉一切”为主题,聚焦移动出行、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三个核心方向。
新浪汽车在专访VDA董事经理也获悉,本届IAA慕尼黑车展是有史以来最国际化的展会,其中有近57%参展商来自海外,而在这当中有很多中国公司。同时,借助IAA慕尼黑车展平台展示理念和产品,为全球提供气候中和产品。
此外,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壮大并开始由东南亚市场进入欧洲市场,凸显中国汽车产品力在快速提升,也会影响到欧洲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接下来,本文将对本届慕尼黑车展所呈现的核心趋势进行梳理与总结。
海外车企本土反击 加速电动化进程
作为东道主的德国车企自然不会让中国车企独占风头。宝马、奔驰、大众等德国车企带来了十几款新车及概念车型,彰显了其在本土市场的影响力。
宝马集团全球首发了全新电动战略车型新世代iX3,并宣布将全面深化中国市场本土化战略。作为宝马新世代纯电架构(Neue Klasse)的首款量产车型,该车搭载第六代BMW eDrive电驱技术和800伏高压平台,补能10分钟可增加续航300公里。其内饰采用“全景iDrive视平线投影”技术,通过超近距投影技术在挡风玻璃上投射40英寸的4K超高清画面,实现与道路实景融合的沉浸式交互。
据悉,新世代iX3不仅在设计理念上实现全面进化,更将加速国产化进程,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专属定制,包括加长轴距、与中国众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贴合本土用户使用习惯的智能体验。
在本土化合作方面,宝马宣布与高德地图达成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了支持三屏联动沉浸式导航的新一代导航系统,该系统充分考量中国复杂路况特点,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为驾驶者提供精准导航。
同时,宝马还与中国科技企业Momenta合作,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更贴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智能座驾体验。
奔驰首发了基于全新MB.EA纯电动平台打造的首款量产车型——全新GLC EV。该车创新的像素点阵发光格栅和39.1英寸的MBUX超级大屏,将数字豪华感提升到了新高度。
另外,新车基于800V高压架构,充电10分钟可补充约260公里续航,综合续航里程超过650公里。车辆标配空气悬架,并可选装4.5°后轮转向系统,都表明了奔驰在纯电领域的诚意和技术实力。
奥迪虽然只推出了Concept C纯电双座跑车概念车,但其此前在国内车展已经亮相的AUDI E5 Sportback同样值得关注。这款与上汽合作推出的“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型于8月18日开启预售,预售价格区间为23.59万至31.99万元,市场热度也非常高。
大众汽车品牌则带来一款纯电紧凑型SUV:ID.CROSS概念车,这是其继ID.2all、ID.GTI概念车以及ID。 EVERY1之后推出的第四款小型纯电概念车。这些新车型的量产版本将于2026年起陆续上市,由此掀起大众汽车品牌入门级纯电产品攻势。
不容置疑,海外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尤其是其在核心技术如超充、电池的积累和深度本土化战略,无疑会给中国品牌带来竞争压力,促使市场加速“卷”技术、“卷”成本、“卷”服务。
然而,这种竞争也伴随着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外车企之间、整车厂与供应链企业之间,正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最终将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更优秀的产品。
中国车企组团出海 海外迎来中国智造热潮
中国车企成为本届慕尼黑车展的绝对主角。据统计,今年中国参展企业数量从2023年的70多家大幅攀升至103家,并以“整车+三电+智能科技+软件电子+汽车驱动充电”的全产业链阵容参展,成为除德国本土企业之外参展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展馆还是Open Space展台,中国车企的展位的人都是络绎不绝,比亚迪、AITO、深蓝、小米汽车、小鹏汽车等中国车企展位前始终人潮涌动,观众络绎不绝。大量海外媒体、行业专家及消费者驻足体验,仔细研究中国最新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这也是全球市场对中国汽车的高度关注与认可的体现。
当然中国车企也带来了不少重磅产品,长安汽车作为排头兵,携深蓝、阿维塔两大品牌及多项尖端技术亮相。其中,深蓝S05(配置|询价)正式公布欧洲市场价格,售价3.899万欧元起,该车曾获2025年iF设计奖,初期提供纯电版本,后续还将推出插电混动车型。
阿维塔品牌全球首发了概念车XPECTRA,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能量之力”,外观以清晰精准的笔触雕琢出大胆、沉稳的风格,内饰则将臻选材质与前瞻科技深度交融,重新定义未来高端出行标准。
在技术方面,长安汽车展示了金钟罩固态电池、新蓝鲸HE1.5NA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新蓝鲸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彰显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实力。
比亚迪作为先行者,在本届慕尼黑车展完成了海豹06DM-i旅行版的欧洲首秀。这款起售价约25万欧元的插混车型,围绕欧洲市场对旅行车的偏好,其150公里的CLTC纯电续航适配欧洲短途通勤需求。
技术方面,比亚迪展示了“兆瓦闪充”技术,可在5分钟内补能400公里,这一技术已经率先搭载在汉L、唐L车型上。
零跑汽车带来了定位高颜值运动轿跑的Lafa5,新车基于LEAP 3.5技术架构打造,采用轿跑造型、无边框车门和贯穿式尾灯设计,国内版本将配备激光雷达以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预计非全系标配),并搭载高性能芯片。
据悉,零跑Lafa5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上市并交付,并于2026年推向全球市场。未来还将推出更具运动风格的Lafa5 Ultra版本。
小鹏汽车则展出了五款车型,包括全新小鹏P7、2025款小鹏G6、2025款小鹏G9、小鹏X9,以及小鹏P7+。同时,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模型及SEPA扶摇架构等技术也一同亮相。
产业链竞争激烈 中国企业优势明显
本届慕尼黑车展的竞争不仅限于整车企业,更延伸到了供应链领域。中国供应链企业大规模参展是本届车展一大亮点,电池巨头中创新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纷纷亮相。
宁德时代展示了其欧洲工厂生产的新型电池——全新神行Pro动力电池,长寿命版的寿命可达12年或100万公里,能量密度提升20%的同时充电速度提高50%。其在欧洲布局的产能已进入满产状态,相当于2024年欧洲电动车电池总需求的三分之一。
超充版支持12C峰值充电,在25℃的环境下,10分钟即可补能478公里续航。即便是奔驰CEO康林松也亲自到宁德时代展台参观学习。
在智能化领域,中国企业同样表现出色。黑芝麻智能发布了最新的A2000芯片,算力达200TOPS的同时支持多传感器融合。禾赛科技的AT128激光雷达已获得宝马订单,128线的高分辨率使其在雨雾天气下的探测距离提升至200米。
Momenta与优步的合作展示也成为关注焦点,双方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系统已在慕尼黑完成10万公里路测,计划2026年投入商业运营。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关税壁垒将倒逼中国车企加速本地化生产,2025年已有5家中国车企宣布在欧洲建厂,总投资超200亿欧元,投产后可规避关税成本,同时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输出 战略正悄然转变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正在从最初的简单产品出口,逐步转向本地化生产和生态输出的新模式。
面对欧盟的关税壁垒,中国车企加速了在欧洲本地化生产的步伐。2025年已有5家中国车企宣布在欧洲建厂,总投资超200亿欧元,投产后可规避关税成本,同时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目前,小鹏、零跑等车企已通过与合作方大众、Stellantis等跨国车企巨头的合作,快速融入欧洲市场。小鹏汽车表示,通过此前与大众的合作,公司能够在研发、合规和供应链等方面更快地适应本地需求。
另外,许多中国企业提出了“在欧洲,为欧洲”的本土化理念,表明中国车企正更加注重本地化运营,以满足欧洲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中外车企之间的关系正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的复杂态势。一方面,双方在市场份额、技术标准等方面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德国车企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携手中国科技企业提升其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并以此反哺欧洲市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期的鲜明特征。
小结:2025慕尼黑车展不仅展示了最前沿的汽车科技与设计理念,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行业格局加速变革的图景:中国车企的集体强势崛起与欧洲传统豪强的电动化反击同台竞技,这预示着全球汽车市场正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阶段。
责任编辑:枯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