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奥迪、宝马与奔驰纷纷重拾经典设计
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选择回望过去——这一选择合情合理。这并非空洞的怀旧之举,而是一场有意为之的举措:重新探寻品牌根基、传承与身份中那份令人安心的力量。

奥迪、宝马与梅赛德斯-奔驰,均在探索一种源于自身历史的设计语言。通过重拾过往车型的标志性元素,这些企业找到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方式,打造出既具熟悉感、又兼具前瞻性的车型。
这些车企的实践,体现在打造个性鲜明、辨识度强的车型上——他们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设计符号。例如奥迪C概念车、宝马新款量产车型iX3,以及梅赛德斯-奔驰Vision Iconic概念车,这些车型预示着一个充满创新设计理念的时代即将到来。
然而归根结底,这种设计思路远不止于美学层面。它旨在将现代设计植根于记忆之中,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为驾驶者带来一种延续感与安心感。且每家企业的践行方式都略有不同。
梅赛德斯-奔驰:以经典元素传递视觉确定性
梅赛德斯-奔驰Vision Iconic概念车的前脸,清晰地展现了品牌的设计意图。其格栅采用横向镀铬饰条,醒目却不夸张,轮廓近乎圆角方形——这是对20世纪50年代奔驰经典车型的直接致敬,从“浮筒”系列(Ponton)到传奇的300SL均涵盖其中。
内凹式圆形大灯增添了复古韵味,与车身紧致的轮廓相得益彰。车身尺寸宽大却比例协调,且具备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整体仿佛由单一材质雕琢而成:简洁锐利的表面、低矮的车顶与高耸的腰线,使其宛如一座科技丰碑。黑色车身进一步凸显了这种质感,无论灯光是否点亮,车身的照明元素都能营造出鲜明的视觉对比。
但Vision Iconic概念车绝非单纯的设计尝试,它承载着一种设计理念。通过重拾熟悉的元素——车标、格栅、车身轮廓——奔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为用户提供了视觉上的确定性。品牌并未拒绝未来,而是通过带有过往设计语言的形态拥抱未来,进一步巩固了自身“正式优雅与理性奢华标杆”的身份。

奥迪与宝马:垂直线条的经典回归
奥迪与宝马也重新启用了垂直线条设计。
近期亮相的奥迪C概念车,是设计师马西莫·弗拉斯切拉(Massimo Frascella)的处女作。该车前脸格栅摒弃了传统的八边形造型,转而采用近乎新古典主义的结构——垂直、纤细且极具视觉冲击力。
多年来,奥迪车型的前脸一直采用横向布局,有时会将格栅与引擎盖融为一体,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奥迪100,或是德·席尔瓦(De Silva)近年推出的“单框式”设计。若想为C概念车的设计找到先例,需追溯至“汽车联盟”(Auto Union,奥迪前身)时代。这些标志性元素,在极简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得以重现。
宝马新款iX3也采用了类似思路,其双肾格栅设计狭窄且呈垂直方向——这标志着品牌回归经典标志性符号,该符号已超越功能属性,成为品牌特有的设计元素。
在这两个案例中,设计语言都剥离了多余装饰,呈现出纯粹的形态,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特定含义。在此,过往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设计的“骨架”。这些视觉符号既熟悉又对称,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个(或许)更美好的年代。

复古设计的过往与当下:从“小众尝试”到“战略选择”
德国汽车品牌对过往设计的探索早有先例。21世纪初,诸如迈巴赫Exelero(由意大利斯托拉公司应客户要求打造)与奥迪罗森迈尔概念车(灵感源自汽车联盟赛车)等项目,就曾重拾20世纪30年代的流线型美学设计语言,同时融入了哥特式风格,整体宛如“蝙蝠车”般极具冲击力。
这些设计尝试规模宏大且充满戏剧张力,其核心是传递力量感而非优雅感,完美处于“汽车”与“装饰艺术风格雕塑”的交叉领域。
2006年推出的宝马Mille Miglia轿跑概念车,如今已鲜少被提及,但它也遵循了类似路径:锥形车身、隐藏式大灯与敞篷造型,仿佛直接从另一个时代穿越而来。不过在当时,这些大胆的设计理念与量产相距甚远——或许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的工艺过于复杂。
如今,文化氛围已发生转变。消费者不再只追求新奇,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技术的进步,也让电驱系统的布局为设计提供了更多自由度。
其他品牌也已将复古设计打造成明确的战略。雷诺通过电动化方式重新诠释经典车型R4、R5与Twingo,强调视觉上的延续性,即便对年轻受众也颇具吸引力。
菲亚特早年间通过新款500践行了类似战略,大众则先后推出新甲壳虫与后续的ID. Buzz,当然还有迷你(Mini)——这个多元化品牌,完全建立在一套永恒的设计语言之上。在所有这些案例中,品牌通过设计致敬过往,毫无调侃之意。
复古设计的不同路径:符号、名称与风格的博弈
有些品牌为全新车型复用历史名称,这种做法的定位则更为模糊。例如福特PUMA与Capri,如今已成为运动型电动跨界车,但除了车标与模糊的“动感基因”外,与同名经典车型几乎无相似之处。
而长期以“前卫设计”为标签的雪铁龙,则呈现出另一种姿态。尽管许多人期待品牌推出新款2CV(经典车型“丑小鸭”),但雪铁龙始终以出人意料的概念车带来惊喜。即便2002年推出的第一代C3,仅凭挡风玻璃的曲线设计,就足以唤起人们对经典车型的记忆,进而推动销量增长。
设计即时代的镜像:怀旧背后的“情感刚需”
设计与电影、音乐一样,是时代的镜像。正如黑胶唱片重回大众视野,许多汽车设计师也开始从过往汲取灵感。但这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一种表达上的“刚需”。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趋势已然清晰:紧握那些始终能给我们带来安心感的事物,并再次将其转化为情感的载体。
责任编辑:枯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