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台场攻守战 东京车展上中国车企开始“破门”

2025-11-03 13:08 来源: 车质网

  当2025年度日本移动出行展在东京台场的填海陆地上拉开帷幕,这场两年一度的全球汽车盛会不再是日系车企的独角戏。作为年内最后一个全球大型车展,它历来是解码日本这个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的核心窗口。

  而本届展会也是新旧力量的正面交锋——旧秩序的捍卫者日系车企集体坚守K-Car主场,却暴露了智能电动化转型的断层;新力量的挑战者以比亚迪为代表,用专为日本市场定制的产品与技术,展现出“势在必得”的强大存在感。日本《朝日新闻》在展会首日便直言:“台场的闪光灯不再只聚焦本土巨头,中国车企的登场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K-Car围城与智能断层

  在本届东京车展上,K-Car作为日本汽车文化的核心图腾,依然占据了日系车企展台的绝对C位。丰田本田日产、大发、铃木、斯巴鲁等本土巨头纷纷亮出最新K-Car车型,无不延续着日系车企对“轻自动车”法规的适配与空间利用率的追求。日本媒体曾评价K-Car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匠心浓缩”,这种车型凭借购置税减半、年检周期延长、停车便利等政策红利,长期占据日本车市半壁江山,每年200多万辆的销量中,丰田、本田、大发三家便垄断了87%的份额。然而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电动化转型,日系车企的集体坚守却凸显出与时代浪潮的脱节。

  展会现场清晰地呈现出这一矛盾:几乎所有日系K-Car仍以混动、传统燃油或基础纯电为主,成熟的纯电专属平台与高阶辅助驾驶的量产车型寥寥无几。丰田推出的C+pod纯电K-Car续航仅150km,充电需5小时;本田N-Van EV沿用燃油车架构,被日本网友吐槽为“换壳油车”;三菱eKX EV续航130km,充电时间长达6小时,智能配置停留在2015年水平。

  这种技术滞后与中国车展上智能电动车的密集亮相形成反差,日本汽车研究机构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日系车企陷入了‘K-Car围城’,过度依赖成熟市场的路径依赖,导致智能电动化转型步伐迟缓,现实与未来之间出现了明显断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日产等尝试突破的企业,其展示的纯电轿车N7也是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中国工厂制造,这款原本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车型被引入东京车展,本质上是“测试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日产车型的接受度”。不过,也有日本媒体捕捉到细节:日产展台的中方工程师向日本总部专家展示电池包技术,这种“学生反哺老师”的场景,也成为了日系车企在智能新能源上的技术话语权旁落的写照。《读卖新闻》指出:“当本土企业需要借助中国团队的技术来进行电动化实践,也代表着日本汽车工业的‘匠人神话’正在露出破绽。”

  本土化攻势与技术重构

  就在日系车企坚守K-Car传统阵地时,比亚迪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龙,这款中国车企全球首发的纯电K-Car车型RACCO(直译为海獭),成为本届车展最受瞩目的明星之一。《朝日新闻》表示:“中国车企这次摸透了日本家庭的需求。”这款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车型,车身尺寸严格控制在3395/1475/1800mm,完全契合K-Car法规,短前后悬设计让轴距占比超65%,后排空间利用率甚至超越本田N Box,精准击中日本消费者对狭小空间操控与安全视野的核心诉求。

  技术层面的降维打击则更加猛烈,比亚迪RACCO搭载20kWh刀片电池,WLTC工况续航180km,比日本本土电动K-Car平均续航多出30km,支持100kW快充30分钟补能80%,-10℃环境下热泵空调能耗降低30%,既适配日本多山地形与冬季严寒,又解决了日本家庭普遍缺乏私人充电桩的痛点——6kW家用插座8小时满电的设计,契合“晚上充电、白天使用”的日常场景。

  这种“本土化+技术优势”的组合拳,让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攻势极具穿透力。《产经新闻》分析指出,比亚迪的突破并非偶然:三年前进军日本市场时,ATTO3(元PLUS)因尺寸过大、价格等原因遭遇水土不服,累计销量不及本田N-Box单月销量,而此次RACCO的推出,标志着中国车企出海已从“产品出口”升级为“需求定制”。

  此外,极氪009借助日本代理商Folofly亮相车展,计划2026年正式交付;东风日产N7的智能座舱、AI零压云毯座椅也让日本工程师承认“速度比本土研发快半拍”。

  2025东京车展上,日系车企坚守的K-Car阵地,曾是外国品牌难以突破的铜墙铁壁,而比亚迪用一款定制化电动K-Car撕开了口子,其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全产业链整合上的长期积累,更是对“本土化”理念的实践。

  日本媒体的评价从最初的谨慎观望,逐渐转向对技术实力的认可与产业格局的反思,《朝日新闻》总结道:“上世纪80年代日本车企靠‘精准满足需求’赢得全球,如今中国车企用同样的方法发起挑战,这种角色反转或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重构的转折点。”

  对于日系车企而言,本届车展是警示也是契机,铃木汽车社长铃木俊宏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比亚迪带来的冲击,比当年德国车进入日本时更强烈,世界上有许多小型车的标准,比亚迪选择了日本的轻型车标准,新的竞争即将开始。”而且其售价也让铃木在内的众多本土车企颇为“尴尬”,至少铃木汽车无法做到无利润的扩张。铃木俊宏称,日本人对中国产品的购买门槛正在降低。中国电动车的“卷”已经到了海外市场,而如何在坚守本土优势与加速智能电动化转型之间找到平衡,或将是日本车企未来的核心命题。

  当然,日本汽车市场对本土品牌忠诚度高且极为重视服务,这要求进入者不仅要有适配的产品,更必须构建强大的服务网络来回应市场需求。为此,比亚迪正积极推进渠道本土化,在已开设15家门店的基础上,计划于2025年底前在日本拓展至100家门店,通过提升体验与覆盖来赢得消费者信任。从东京到慕尼黑,从挪威到更多全球市场,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正清晰呈现出一条以技术为支撑、以深度本土化为路径的务实策略,而这正是其在国际市场稳步打开局面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