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平台“垫付运费”,货主实名制,谁能留住司机的心?

2025-11-23 09:50

收不到运费怎么办?怕接到假单怎么办?平台乱扣行为分怎么办?这些困扰广大货运平台司机的不合理规则,正在被改写。

随着《网络货运信息交易撮合平台保障货车司机合法权益自律公约》(简称《自律公约》)的推进,货拉拉、滴滴送货、满帮集团、快狗打车等四大主流网络货运平台,迫于监管压力和“内忧”齐行动,在完成上级“规定动作”之余,也积极献出有自身特色的“自选动作”。

当增量红利见顶,网络货运平台不管出于自愿,还是迫于监管压力,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那群曾被视为“平台血液”的人——司机。被迫降佣金、货主实名制、“运费垫付”、AI安全防控及判责算法……在行业从粗放扩张步入存量深耕的今天,同城货运行业正迎来一场静默的转向。

失序的运价、波动的运力与存量的价值

平台集体将重心转向司机留存,本质上是对行业多重深层矛盾的主动化解与战略适配。首要矛盾在于运价失序与司机高流动性形成的负向循环。

失序的运价。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与网约车的加速普及,叠加经济下行周期中灵活就业市场的劳动力涌入,使市场呈现“车多货少”的结构性失衡,运价持续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司机收入持续走低,不少人陷入“跑不够成本、停不下月供”的生存困局。

58同城招聘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64%的司机流失原因指向“跑单流水偏低,收入难以保障”,46%的司机提及“运营成本过高”,这种收入与成本的失衡直接导致行业司机流动性居高不下——66%的运力企业旗下司机平均在职时长不足6个月。

平台“垫付运费”,货主实名制,谁能留住司机的心?

图片来源:《2025 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

更关键的是,存量争夺的成本差异,也连带改写了平台的策略逻辑——头部平台招一名新司机的成本,是留一名老司机的3-5倍。要知道,国际通行的客户留存规律也显示,留住老客户的成本通常是拉新客户的5-7倍。而且老司机服务更规范、路线门儿清、投诉率更低,能直接给用户体验加分,为平台品牌镀金。这种从“拼运力数量”到“拼运力质量与稳定性”的转变,倒逼着平台必须拿出差异化招数稳住核心运力。

运力不稳的另一面,是司机群体对这份职业的认知正在悄然迭代。早年平台靠高额补贴吹起的“高收入泡沫”早已破裂,随着补贴退潮、抽成规则不透明,再加上社会对司机“高负荷、高风险”职业属性的认知不断加深,这份工作对纯新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更多人只把货运司机当成短期的“过渡饭碗”。

滴滴vs货拉拉,两种运力保障路径的实践

滴滴送货在2025年一季度提出“运力质量提升计划”,将司机留存率纳入核心考核,10 月才正式推出“运费垫付保障”业务。根据规则,到付订单在货主超7天未支付时,平台将自动向司机全额垫付,并在逾期24小时介入催付。该机制成效显著,试点城市司机周留存率提升12%,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总量过亿。

货拉拉则于11月1日全面实施货主实名认证制度,未实名货主无法发布货源信息;并于11月4日第四次公开平台算法,发布AI安全防控及AI判责系统其自主研发的AI系统成为该计划的技术支撑:系统可实时识别危险品运输、违规载人等场景,并实施自动干预;订单取消后,AI判责系统能在规则清晰场景下直接判定司机无责,将判责时效从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风险订单量下降30%。

平台“垫付运费”,货主实名制,谁能留住司机的心?

然而,货拉拉的垫付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如申请条件、垫付比例与到账时间——尚未完全公开,司机仍需在催付失败后依条件申请补偿,流程确定性弱于滴滴的自动垫付。

两种策略体现了不同的运营逻辑:滴滴以“垫付”缓解司机资金压力,直接提升留存;货拉拉则以“技术+规则”构建治理体系,致力于生态净化与服务标准化,共同反映出行业竞争从流量争夺转向运力稳定与体验优化的变革。

司机怎么看?

“烧钱补贴”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滴滴还是货拉拉,都仍在探索适合自身平台的发展路径,尚未形成可完全复制的成熟模式,市场对两者的反馈也呈现出不同走向。

据电车资源在一线司机圈的走访,两家平台的运营策略在司机群体中引发了颇为复杂的反应——认可与担忧并存。其中,滴滴送货所推出的订单垫付机制,在司机中赢得了多数认可。尤其对于那些依赖每日流水支付油费、租金的司机而言,垫付功能实现了运费的快速到账。这种直接回应司机经济痛点的支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职业安全感和平台满意度。

不过也有司机指出,垫付虽解决“收款难”,却未改善“单少价低”的核心问题。部分司机反映平台在抽成比例和派单机制上仍不够透明,加上日益收紧的服务分考核,导致收入预期与合规压力形成落差。

货拉拉的严审体系和实名则收获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合规老司机普遍支持,认为有效过滤了不良从业者,净化了运营环境;但不少司机抱怨审核流程繁琐、判责标准严苛,常因非自身责任影响服务分。更关键的是,服务要求提升却未伴随运价上涨,这种落差成为司机的普遍心结。

从管理司机到经营人心

过去,平台依赖补贴与低价策略吸引海量运力,是一种以规模换增长的粗放模式。而今,行业已清醒地认识到:不稳定的运力与失序的运价只会相互恶化,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的崩溃。

滴滴与货拉拉的举措,尽管路径不同,但本质都是在对存量司机进行“优化”与“深耕”。无论是通过资金支持提升司机黏性,还是通过标准升级筛选优质运力,目标都是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然而,真正留住司机的心,远不止于单方面的规则制定或权益让渡。它需要平台从根本上转变思维——将司机视为生态伙伴,而非运力工具。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