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

北斗智联携“AI+北斗”双王牌 打响全球化攻坚战

2025-09-06 13:45 来源: 盖世汽车 作者: 南杨

当前的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智能化、网联化是产业竞争中毫无疑问的焦点,而中国品牌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正在全球市场的变革中迅速崛起。这其中,一家以"北斗"命名、以"智联"为使命的科技企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斗智联),以年均3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已经成长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一支重要创新力量。

北斗智联携“AI+北斗”双王牌 打响全球化攻坚战

图片来源:北斗智联

日前,盖世汽车深度对话了北斗智联副总裁李冠群和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刘蕊磊,透过他们的分享,我们得以窥见北斗智联高速成长背后的逻辑和路径,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的科技企业,凭借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和清晰的战略定位,在全球汽车智能化的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北斗智联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全产业链能力

北斗智联近年来的强劲增长绝非偶然。李冠群详细分析了支撑公司快速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顶级客户资源是北斗智联立足市场的根本。北斗智联不仅与国内主流车企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长安、吉利广汽、奇瑞、长城、一汽北汽等在内的国内头部汽车企业,都是北斗智联的优选合作伙伴,此外,先锋、阿尔派、SUZUKI、Stellantis等海外企业,也是北斗智联的重要国际客户。目前,北斗智联的核心产品已累计搭载了超200款明星车型,这种多元化的客户结构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订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需求,推动着北斗智联技术能力的不断进化。

产品与技术的持续创新同样是北斗智联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线涵盖从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智能显示、北斗通导、车身域控等的全栈全域产品矩阵。在芯片平台选择上,北斗智联布局了高通、MTK、地平线等主流厂商的最新旗舰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北斗智联在主线传统产品之外,还在AI应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两轮车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应用领域积极布局,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曲线,获得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领军企业"称号,正是对北斗智联创新能力的官方认可。

北斗智联携“AI+北斗”双王牌 打响全球化攻坚战

图片来源:北斗智联

完善的生态链支持,也为北斗智联突破规模化增长边界提供了强大助力。北斗智联背靠大股东华瑞世纪集团(海松资本),该集团投资了超过160家企业,成功孵化了23家上市公司。"我们的股东实力雄厚,"李冠群直言,"不仅可以为北斗智联规模化的扩张和研发投入提供持续性的强力支撑,更通过资本合作加强了北斗智联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据悉,海松资本投资了众多汽车产业上下游的“明星”企业,包括地平线、蜂巢能源等,助力北斗智联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方面,先天就具备优势。

领先的量产规模和全球化布局能力,是北斗智联另一个重要的优势。北斗智联主营的座舱产品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1500万台/套,稳居细分领域量产规模的第一阵营。目前,北斗智联在重庆、宿迁和泰国建有三大生产基地,年规划产能达500万台/套。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和大规模稳定交付能力,均获得了头部客户的高度认可。同时,北斗智联在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还设立了业务或制造中心,紧随中国车企出海步伐,服务全球OEM客户。这种全球化的布局不仅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近距离服务客户,快速响应本土化的市场需求。

北斗智联携“AI+北斗”双王牌 打响全球化攻坚战

图片来源:北斗智联

北斗智联的自我定位是"汽车智能+北斗通导"引领者,这一定位使北斗智联能够占据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的双重风口: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这个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抓住了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产业机遇。成为“汽车行业中最懂卫星通导技术的企业,也是卫星定位与通信行业中最懂汽车电子的企业”。

看似“跨界”,实则带来了多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首先是极强的平台化与适配能力。依托软硬件优势和出货规模,北斗智联开发出自主中间件技术,打造了独特的"万能适配器"能力,可以大幅降低主机厂跨平台开发的成本与周期。“现在车企提的要求既要快、又要便宜、还要好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去响应这种需求。”李冠群如是说。

其次是多域融合技术的领先性。北斗智联率先推出了具备量产能力的多域融合方案,推动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迈进,不仅可以降低硬件成本,还能显著提升系统协同效率。当然,李冠群也直言,能够实现以上的跨越,考验的是企业的综合研发能力,对核心软件和硬件平台化设计,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没有真正的“金刚钻”,是真的揽不下这个“瓷器活”。

再者还有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深度集成。借助股东方北斗星通在导航芯片和算法方面的积累,北斗智联将车载卫星定位和通信产品都提升到了车规级的可靠性和大规模量产水平。“很多卫星行业公司体量小、研发弱,缺乏汽车功能安全设计与供应链管控经验,而这正是我们的强项。”李冠群表示,北斗智联将自身的汽车智能化产品设计开发经验、稳定可靠的质量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全部注入到了车载卫星定位与通信应用的开发,形成了北斗智联独有的差异化优势。

AI驱动下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

如果说软硬件与生态是北斗智联当下的护城河,那么对AI的技术布局与场景创新,则描绘了其未来的发展图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AI正日益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北斗智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已制定出系统化的AI赋能战略。

刘蕊磊在访谈中详细阐述了AI如何从多个维度重塑汽车产业。

产品功能维度上,AI正在重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热管理等系统。"以前所谓的智能功能,多是被动式的交互,有了AI之后,会主动式的服务用户。"刘蕊磊以辅助驾驶进行了举例说明,"以前是基于规则的辅助驾驶,现在更多的是基于数据、基于AI。"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系统性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功能驱动"向"体验驱动"的转变。

用户体验维度上,AI正在推动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转变。刘蕊磊深入分析了这一转变:"此前要更好的服务用户,必须在后台做非常多的配置,去定义不同的场景,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人在找服务,因为都是基于静态的配置。"现在得益于AI大模型的发展,整体体验变得越来越高级,是基于环境、基于数据、基于人和车当前状态的深度体验。

技术架构的维度上,AI正在推动底层逻辑进行技术架构的重构。刘蕊磊以座舱进行了举例,传统的做法底层是虚拟机,往上是操作系统,再往上是框架层,最上层是应用层。"这套框架最大的问题是拓展性不足。"刘蕊磊指出:“现在的座舱操作系统正在向AI OS演进,系统架构从功能驱动转向了数据驱动,“感知-决策-控制”走向了端到端融合。

基于对AI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北斗智联制定了"硬件+软件+场景定义"三位一体的AI技术布局策略,体现出了北斗智联对产业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对技术路线的深入思考。

在硬件层面,北斗智联推出了基于不同算力平台的AI BOX产品系列。"2024年年底,北斗智联就已经明确了AI BOX的发展方向,研发了基于不同芯片(如英伟达、高通、AMD等)的AI BOX硬件",刘蕊磊还进一步解释了北斗智联的多元化硬件策略,通过不同的方案,去满足不同客户、不同车型的需求。目前,北斗智联的硬件产品分为独立式和融合式两个方向,既提供独立的AI计算单元,也提供与域控制器融合的解决方案。

北斗智联携“AI+北斗”双王牌 打响全球化攻坚战

图片来源:北斗智联

而软件层面,北斗智联开发出了多模态交互的AI HMI(人机界面)系统、基于场景的AI Agent(智能体),以及AI 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架构等。

“AI Agent是北斗智联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们会针对娱乐、出行、安全、休闲娱乐等不同场景设计专属智能体,它们可以灵活调用多种大模型,为用户提供动态、个性化的服务。” 刘蕊磊例举了一个典型场景:用户提出“想去迪士尼”,系统会通过多模态感知判断用户身份(成人或儿童)、结合当前位置、日程安排、天气人流等多重因素,动态生成出行建议并层层推送到交互界面。换言之,这不是预先编程的静态场景,而是真正基于环境、数据、用户状态的实时响应。

AI OS则是北斗智联未来重要的技术方向之一。刘蕊磊指出:“发力AI OS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要彻底打通全部底层硬件。"虽然技术挑战很大,但北斗智联已经在进行全方位的布局。

在场景定义层面,北斗智联也已经走在行业前列,从上车到出行,以及出行过程中的一系列常用场景的定义,已经成为北斗智联技术开发的"发动机",驱动着硬件和软件的持续创新。

虽然AI技术日益强大,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必须承认,将其真正从云端部署到车端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算力有限、内存带宽存在瓶颈、端侧部署的边际成本较高,以及技术迭代过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在当前行业高速迭代的背景下,这些挑战对车企和供应商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压力。

为应对以上挑战,北斗智联采取了“多元化产品矩阵+技术平台化”的双轨策略。一方面,布局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系产品线,覆盖不同价位车型需求;另一方面,聚焦蒸馏与量化、动态算力分配、SOA架构等通用技术,通过软硬件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展望未来,北斗智联进一步提出了“汽车世界大模型”的构想——通过整合视觉、语音、控制等多模态能力,构建具备场景自主感知与协同决策能力的智能出行系统。在刘蕊磊所描绘的愿景中,汽车将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运行,而是能够基于环境输入实现自主操控,并与周围车辆、基础设施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协同。

在这一愿景推动下,北斗智联将持续深化AI BOX、AI Agent、多域融合等关键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发,并积极拓展其与世界模型、数字孪生、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融合应用。最终目标是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技术平台与生态级企业的战略转型,完成企业形态的终极进化。

从本土深耕到全球赋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至关重要。

在全球智能汽车竞争格局中,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李冠群给出了明确的判断:"整体来看,当前全球智能汽车的竞争格局是多极竞争的态势,我们在智能化技术方面总体处于并跑的水平,部分领域我们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领跑。"

从技术研发与创新角度看,中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等技术的迭代和更新方面,中国市场明显领跑全球。此外在核心器件的国产化率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算法与AI模型优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的汽车科技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小的家底。“未来面对国际Tier 1巨头,可以采取多层次竞合的策略。"李冠群指出,北斗智联的策略是首先找准自身优势,再高效灵活的与国际化Tier 1企业开展包括技术交流、联合研发、全球本地化产能合作、绿色发展、本地法规等在内的多元化合作。

这种竞合策略体现了北斗智联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单纯的竞争或合作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快速响应、成本控制和本地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学习国际巨头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积累。

北斗智联携“AI+北斗”双王牌 打响全球化攻坚战

图片来源:北斗智联

小结:纵观北斗智联的发展脉络,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以场景定义价值、以量产验证技术、以生态构建壁垒展开:通过软硬协同系统级方案的差异化定位,在传统Tier 1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找到独特赛道,凭借汽车场景垂直化的AI战略与场景化突破的技术落地路径,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优势,并依托本地化生态共建的全球化布局,实现了复杂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稳步拓展。

从“场景定义技术”到“全栈自研+生态优势”,北斗智联的每一步布局都紧扣产业本质和用户需求,既避免了行业常见的技术空转,也摆脱了单纯拼软硬件的同质化竞争。在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北斗智联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更为行业提供了一份兼具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转型样本。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的深化,北斗智联在“技术-场景-生态”链路中的整合能力,或将进一步影响全球智能化产业的格局重塑,成为推进汽车智能化践行的行业中坚力量,真正彰显"汽车智能+北斗通导"引领者的核心价值主张,成为全球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