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连续收到两家车企打款 引望会是摇钱树吗?

2025-10-15 10:09 来源: 盖世汽车

  近半个月内,华为引望连续收到两家车企“打款”。

  9月29日晚,赛力斯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已向华为支付第三笔股权转让款34.5亿元。紧随其后,长安汽车发布“关于联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展公告”,旗下阿维塔已向华为支付第三期股权转让款34.5亿元。

  至此,两家车企购买引望各10%股权的交易款项共计115亿元已全部结清。天眼查App股权穿透图显示,引望当前股权结构是:华为持股80%,赛力斯与阿维塔各持10%。

  按照早前消息,华为拟保留引望60%的控股权。这意味着,仍有20%股权面向合作车企开放。大家都在猜测:谁会是下一个入股者?

  下一家入股的会是谁?

  对于下一个入股车企,业内猜测大概率来自华为鸿蒙智行生态体系。即除已入股的赛力斯外,候选者包括上汽、奇瑞、江淮、北汽等四家车企。

  上述车企与华为已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北汽合作推出享界品牌,奇瑞打造智界系列,江淮是百万级高端品牌尊界,上汽集团今年推出“最具性价比的鸿蒙品牌”尚界。

  通过鸿蒙智行模式,五家车企在产品定义、渠道销售等方面已与华为形成协同。入股引望可进一步强化技术供应链安全与决策话语权,符合“利益共享”的生态逻辑。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华为的合作对象不止于鸿蒙智行模式,还通过零部件模式和HI模式,与阿维塔、岚图广汽等多家车企展开了合作。华为还曾公开邀请一汽等国有车企参股引望,以扩大合作广度。一汽拥有雄厚的资本与政策资源,若入股可增强引望在北方市场及高端制造领域的影响力。

  从华为角度来看,优先选择现有深度合作伙伴入股是顺势而为。华为一直强调,引望的定位是“开放的智能化平台”。从合作深度、磨合度和潜在的价值来看,鸿蒙智行成员是华为优先邀请对象。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入股引望本质上是“真金白银的长期共同发展”,而非单纯财务投资。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日前表示,“引望引资的对象必须是车企,且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这意味着,入股方不仅要有充足的资金实力,还要在业务上与引望形成实质协同。

  对车企而言,入股引望可获得华为核心智能技术的优先使用权,并有助于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智能化赛道上占据先发优势。然而,现实是骨感的。尽管引望前景被看好,但因投资门槛过高,第三家入股车企的身份仍未明朗。

  根据已披露信息,引望估值达1150亿元。部分机构甚至觉得估值仍偏低,认为引望展现出的技术壁垒和盈利潜力远超传统Tier 1供应商。华为系在汽车市场的亮眼表现,更是让引望成为汽车产业链上极具吸引力的“稀缺资产”。

  10%股权对应115亿元现金,这对大部分车企而言都是不小的资金压力。以两大入股车企业绩为例,长安汽车2024年净利润为73亿元,赛力斯同期净利润约60亿元,二者投入引望的资金均已超过年净利润水平。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百亿级资金,并非所有车企都能或愿意承受。

  华为车BU合作车型

  部分潜在候选车企的盈利状况进一步增加了决策难度。比如,江淮汽车2024年乃至今年上半年经营都处于亏损状态,同时新能源转型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上汽集团虽体量庞大,但受燃油车销量下滑影响,净利润承压明显。面对百亿级投资,车企需权衡短期财务压力与长期战略收益。

  相比之下,车企还有多种替代选择:自研辅助驾驶技术(如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以降低成本;通过与多家供应商合作分散风险(如上汽与地平线、Momenta等合作);直接入股或收购初创智能化企业(如广汽、奇瑞、长城等投资地平线,长城孵化毫末智行)。选择这些路径的成本可能要远低于投资引望。

  正因如此,车企“押注”引望的前提,还需综合考量自身战略优先级与资金实力。还有另一种可能,下一个入股方还是长安汽车。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透露,华为为长安汽车预留了引望20%股权,“未来会根据情况,对预留的引望另外10%股权作出安排。”

  引望,到底有什么业务?

  随着阿维塔和赛力斯相继完成入股,引望这家成立不足两年的公司再次引发关注。那么,这家估值超千亿的公司究竟包含哪些业务?其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又如何?

  引望全称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初,由华为将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简称车BU部门)整体装入后独立运作。

  徐直军曾指出,引望的目标是成为“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这意味着引望既是技术提供者,也是产业生态的连接者,承接了华为除鸿蒙智行以外的智能汽车零部件业务。由此,华为在汽车业务上形成了双线并行格局——“鸿蒙智行”面向整车端,“引望”面向技术端。

  为明确业务边界,华为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划分。引望由华为资深高管靳玉志担任车BU CEO,全面负责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运营。而鸿蒙智行业务仍归属于华为终端BG,由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统领,聚焦产品定义与渠道建设。

  从组织架构到业务签署再到对外宣传,双方已形成明确区隔。这体现了华为在汽车领域“技术供应与生态运营并行”的战略布局。

  引望的业务体系围绕智能领域构建,展现出全栈技术能力。在辅助驾驶方面,其乾崑系统实现了从芯片、硬件到算法、云端的全链路覆盖;智能座舱以鸿蒙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跨终端交互体验;智能车控则涵盖底盘控制、动力域管理等关键技术。

  全栈自研能力是引望的核心优势。不同于传统Tier 1依赖外部技术整合,引望从芯片、硬件、操作系统到算法平台与云端训练均可自主掌控,形成垂直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以及软硬一体的研发模式,使引望的解决方案在性能与集成度上更具竞争力。

  从合作范围来看,引望已成为国内智能汽车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目前,已有超过20家汽车品牌与引望展开合作。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形式多样,既包括零部件供应模式,也包括全栈解决方案模式(即HI模式)以及创新进阶的HI模式。前者相当于传统Tier 1供应商,为车企提供激光雷达、辅助驾驶计算平台等单项部件;后者则更为深入,与车企联合定义整车的智能架构,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的部分车型均采用该模式。

  “进阶版”的HI模式则涉及到全新品牌和全流程合作,但与鸿蒙智行不同之处在于,品牌命名不含“界”,且主导权依旧在车企方,合作对象主要是广汽、东风等。日前,广汽与华为基于HI模式共同打造的新品牌启境已发布。

  即便是“问界”“智界”等鸿蒙智行品牌,也要在零部件层面向引望采购技术。这使得引望成为整个华为汽车体系的技术中枢。

  在组织与运营方面,引望目前拥有员工约7000人,主要来自原华为车BU部门,研发人员占比较高。引望公司总部设于深圳,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东莞等地设有子公司,并于武汉设立分公司,形成全国性研发与交付网络。

  依托华为长期积累的通信与计算优势,引望在辅助驾驶、车载操作系统、车云协同等环节形成了领先优势,成为了中国智能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头部企业。

  引望赚钱了

  赛力斯、阿维塔入股引望,还因华为车BU业务真的挣钱了。

  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持续投入,曾是华为财报中最为沉重的负担,被视为“高投入、低回报”的代表。

  从2019年车BU成立以来,华为每年在这一领域的投入都超百亿元,累计资金已超400亿元。2021年至2023年期间,华为车BU业务累计亏损逾240亿元,一度成为华为六大业务板块中唯一亏损的单元。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并在2024年迎来拐点。

  根据华为2024年年报,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3.5亿元,同比激增4.7倍,并首次实现年度正盈利。这被视为华为汽车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徐直军去年曾直言,“无论是车BU,还是引望,都已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赛力斯发布的引望模拟审计报告显示,引望2022年-2023年期间,销售收入分别为20.98亿元和47亿元。2024年1-6月,引望营业收入达104.4亿元,净利润为22.3亿元。显然,华为汽车业务整体已走出亏损泥潭,步入健康增长的新阶段。

  盈利转变源于过去四年华为对汽车业务结构与模式的持续调整,将研发、供应、品牌等板块重新梳理。

  一方面,华为通过开放平台模式,推动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等多家车企共同构建鸿蒙智行生态。比如,问界、智界等系列车型2024年销量持续攀升,全年交付量突破40万辆,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销量提升直接带动了华为汽车业务的服务收入与系统授权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华为采用零部件或HI模式的车型数量持续增加,使得业务覆盖面显著扩大。这种“品牌前台、技术后台”的双线体系,使华为既能保持产业开放,又能有效提升盈利效率。

  进入2025年,华为虽然没有单独披露上半年汽车业务盈利数据,但多项指标显示其盈利态势得以延续。

鸿蒙智行五大品牌2022年以来累计销量

  截至2025年8月,鸿蒙智行全系车型累计交付量已突破90万辆,并连续15个月蝉联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第一名。

  同月,靳玉志透露,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型已超过100万辆,激光雷达发货量突破100万台,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目前,乾崑智驾系统已装车超28款产品,涵盖轿车、SUVMPV、越野等品类,以及15万到百万级别不同价位,和纯电、增程、混动以及油车等不同动力形式。

  在机构看来,华为汽车业务盈利具备长期意义。有业内分析师认为,随着问界、智界等品牌持续放量,华为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将在2025年进一步增强。有机构预计,引望作为技术与供应核心,其贡献将成为华为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

  这是因为,华为汽车业务的盈利模式正在从单一的硬件销售,向“技术授权+软件订阅+零部件供应”三位一体转变。随着辅助驾驶和车云协同技术的普及,华为有望在车辆全生命周期中获得持续收益。该模式类似于智能手机产业中的生态收费,通过系统升级、算法订阅等方式实现长期回报,更符合当前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也可为华为以及合作伙伴带来可预见的长期收益。

  此外,通过鸿蒙生态,引望将车企与其他行业头部企业产生链接,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层。在2025鸿蒙生态大会上,徐直军表示,鸿蒙生态脱胎换骨,生态根基已立。“互联网头部应用已适配鸿蒙,中长尾应用也陆续加入,鸿蒙生态基本好用。”这在汽车行业转向生态竞争体系的趋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是一棵“摇钱树”?

  阿维塔和赛力斯相继完成入股后,引望的股权架构逐渐明朗。两家车企投入的115亿元真金白银不仅是财务布局,更是对华为智能汽车生态未来增长潜力的押注。尽管投资回报周期尚不明朗,但华为鸿蒙智行与引望两大业务展现出的发展潜力,正获得资本市场与汽车行业的认可。

  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态逻辑,推动华为汽车业务形成“复利效应”。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依托智能化核心技术和自主渠道的生态型车企,如鸿蒙智行、小米汽车等,将成为行业新势力中的主要增长极。未来,这类车企单品牌年销量或在100万至150万辆之间,占据约8%的市场份额。

  而随着问界、智界、享界等鸿蒙智行品牌以及合作车型的持续放量,华为汽车业务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而引望作为技术提供方也随之受益。

  对车企而言,入股引望更像是一次“站队未来”的选择。赛力斯证明了这种双向合作的现实收益。经过四年亏损后,赛力斯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到29.4亿元,同比增长超80%。

  共同打造的问界系列更是成为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最具热度的品牌之一。背后的关键,正是与华为在技术、渠道和品牌层面的深度协同。如今赛力斯不仅是引望的客户,也是其股东,通过股权绑定获得了更稳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地位。该案例无疑增强了车企投资引望的信心。

  对长安汽车而言,投资引望或是关乎阿维塔发展的关键决策之一。作为长安汽车品牌向上的重要载体,阿维塔在HI模式下与华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然而,随着华为鸿蒙智行“五界”格局的确立,阿维塔需要寻求更深层次的绑定以确保其在华为体系内的优先级。

  虽然有华为智能化技术加持,但阿维塔目前在经营方面仍面临挑战。2022至2024年间,阿维塔累计亏损近百亿元。销量方面,今年前9月累计销量刚破9万辆,仅完成年度目标的四成,与问界系列、理想等差距持续拉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入股引望,阿维塔不仅能够获得技术供给保障,更可分享引望成长带来的投资回报,从而拓宽盈利边界。这种“技术+资本”的双重纽带,为阿维塔的扭亏之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为其赴港IPO计划增添一份筹码。

  这种“技术共建、利益共享”的模式也被资本市场看好。开源证券在研报中分析赛力斯入股引望时称,以股权关系为纽带,赛力斯有望获得华为更多行业领先的辅助驾驶、智舱技术赋能。而随着引望合作车型销量规模的扩大,将不断贡献盈利,赛力斯有望获得入股引望带来的投资收益。阿维塔同样也将是投资受益方。

  由此可见,引望不仅为华为提供了新的利润来源,也为合作车企构建了长期的竞争护城河。毕竟,在智能化成为行业主流的当下,车企之间的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车型或品牌,而是生态、技术、资本与供应链的系统对抗。基于新的竞争格局,引望构建的“技术+资本+生态”体系,一定程度上为合作车企提供了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当辅助驾驶和车机系统逐步实现规模盈利,华为的汽车业务将从“重资产”投入迈向“轻资产变现”的阶段。届时,引望或许真的会成为继通信设备、终端之后,支撑华为持续增长的第三根支柱,成长为一棵真正意义上的“摇钱树”,也将是入股车企新增长曲线。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引望要在保持开放合作的同时维持高质量增长并不容易。百亿级投资的回收周期漫长,车企的投资收益仍需依赖生态持续扩张与市场稳定表现。此外,随着更多股东加入,引望如何在多方利益中保持决策效率与技术领先,也将成为其新的考验。

  总而言之,投资有风险,入股需谨慎。投资这件事从来都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百亿资金砸下去,能不能换来预期中的回报,还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引望的技术能不能持续领先、多方企业生态协同是否真能落地。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