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链

盖世汽车供应链:透视中国汽车悬架系统产业

2025-10-17 16:41 来源: 盖世汽车

在电动化和智能驾驶的浪潮中,悬架系统正成为汽车底盘革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过去主要承担支撑和缓冲作用的悬架,如今正被重新定义为提升整车动态性能与驾乘体验的核心模块。随着线控底盘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空气悬架、可变阻尼悬架等智能调节方案加速普及,使车辆能在不同路况和驾驶模式下实现自适应响应。同时,轻量化材料与模块化设计的应用,推动悬架系统向一体化、平台化方向演进,为整车能效、舒适度和安全性带来新的平衡。悬架技术不再是单一的机械系统,而是底盘智能化生态中的关键接口,正在成为整车差异化竞争的新支点。

在这一背景下,盖世汽车基于对全国汽车供应链的深度梳理,选取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试图还原当前中国汽车底盘中悬架系统产业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

根据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5年9月,全国范围内与悬架系统相关的规上企业数量为2435家,涵盖空气弹簧、减振器、横向稳定杆和控制臂等多个部分及其集成方案提供商。累计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526亿元人民币,经过多年发展,该行业已逐步迈入“规模化竞争”阶段,产业链体系化和技术迭代趋势明显。

盖世汽车供应链:透视中国汽车悬架系统产业

从分布地区看,中国悬架系统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长三角、珠三角及北方如山东等传统汽车基地构成国内产业核心版图。

浙江以472家企业(19.38%)位居全国首位,形成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底盘零部件产业集群。代表性园区包括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前湾新区战略新兴产业园,两地逐步形成以精密锻造、控制臂、减振器为特色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配套完善、协同创新活跃,已成为华东地区底盘及悬架制造的重要基地之一。

江苏紧随其后,拥有352家企业(14.46%),依托长三角汽车产业带,覆盖悬架的研发、生产和配套环节。园区如无锡惠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和常州武进高新区,为区域底盘及悬架制造提供系统化支撑。2025年9月28日,中创智领集团在武进国家高新区签约建设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计划研发与生产CDC减震、空气悬架等产品,推动智能底盘关键环节本地化。

山东以194家企业(7.97%)位列第三,主要集中在青岛和潍坊等传统汽车制造区域。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作为核心园区,累计引进一汽大众、奇瑞等整车项目及配套企业400余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为山东的底盘零部件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广东和安徽分别拥有172家(7.06%)和154家(6.32%),依托珠三角及皖江汽车产业布局,底盘与悬架零部件供应能力逐步提升。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以 80.12% 的占比成为底盘-悬架领域的主力军,反映出该领域市场化程度高、民间资本活跃的特点。外资企业占比 6.90%,合资企业 3.45%,国营企业仅 0.12%,其他类型企业 8.34%,形成了以本土民营资本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头部供应商如保隆科技、拓普集团等均为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企业成立年限看,底盘-悬架企业呈现 “成熟化” 特征,成立超过15年的企业占比51%,如保隆科技、万安科技、舍弗勒、采埃孚、拓普集团、万安科技、京西智行、东升股份、威巴克(无锡)减震器等;10-15年的企业占比21.5%,如美晨工业、安斯泰莫(中国)。两者合计达72.5%,表明市场主体以经验丰富的成熟企业为主,产业基础稳定。成立5-10年的企业占比17.5%,如孔辉、精工汽车;5年以内的新兴企业占比10%,如科亿国际、蓝讯汽车、中科擎邦,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从悬架系统的各个组成板块来看,其核心部件主要分为弹性元件、减震器和导向机构三大类,三者协同工作以实现缓冲震动、稳定车身和控制车轮轨迹的功能。从细分领域发展来看,悬架系统各板块呈现差异化特征,技术门槛与市场增长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控制臂领域共298家企业,占比12.24%,是较为核心的细分领域之一,产品需兼顾强度与轻量化,对工艺精度要求较高,如重庆三友、三联锻造等企业在此领域表现卓越。

随着汽车市场对舒适性等需求的持续提升,企业需聚焦集成技术创新;在此趋势下,空气悬架总成领域展现出可观的增长潜力,目前该领域有188家企业,占比7.72%;对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的空气弹簧领域共138家企业,占比5.67%,如保隆科技、东升股份、威巴克、采埃孚、马瑞利等在该赛道占据技术高地。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标配空气悬架车型销量约81.6万辆,渗透率达3.6%。2025年1-8月国内乘用车空气悬架装机量方面,孔辉科技以228173套、34.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拓普集团以227909套、34.6%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自主厂商在该领域表现强势;保隆科技等也占据一定份额,外资品牌威巴克、大陆等市场占比相对有限。

另外,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催生出对悬架系统的新需求。新能源汽车对底盘轻量化、响应精度的要求持续提升,尤其是能适配智能底盘的高精度减振器、横向稳定杆等,市场潜力较大;同时,智能驾驶相关的电控底盘系统对磁流变减振器、CDC减振器等精密部件的动态调节性能要求极高,这些领域技术壁垒较高,是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其中,磁流变减震器领域的代表企业有京西智行等;CDC减震器领域的代表企业有采埃孚、天润工业等。

综合以上市场概况,建议身处竞争较充分领域(如控制臂)的企业,致力于工艺升级、自动化改造,提升产品差异化与生产效率,从 “规模竞争” 转向 “技术 + 服务” 的价值竞争。

对于磁流变减振器、CDC减振器等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瞄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增量市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国产替代。

新进入者或寻求转型的企业,应重点关注与智能底盘、电控系统相关的空气悬架总成、高精度减振部件等高增长细分市场,抢占市场先机。

本文洞察基于“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系统”的实时分析与持续追踪,我们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前沿洞察。若您对此有更多洞见或需补充数据,欢迎联系我们。

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系统覆盖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汇集超过10,000款车型的销量数据,提供7,500多款车型的电气化、ADAS和智能座舱配置及供应商市场份额信息,方便用户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系统还收录了全球100+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资料,包括营收情况、战略布局、产品信息、客户关系、工厂分布、财报数据和专利信息等深度内容,涵盖超过25万家国内外汽车配套供应商,为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和洞察。

盖世汽车供应链:透视中国汽车悬架系统产业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