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固态电池国标将至,终结“名词混战”

2025-11-13 16:14 来源: 盖世汽车

在碳中和的宏大叙事下,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技术演进始终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其中,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代表的“固态电池”,更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在一片火热的市场宣传与资本追逐中,何为真正的“固态电池”?半固态、准固态、固液混合……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术语背后,是行业标准缺失所带来的认知混乱与发展隐忧。

这一局面,即将被打破。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的一席话,为行业带来了定调之声——固态电池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并首次在术语和分类上明确了“固态、固液混合、液态”三大类。

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将结束“名词混战”,驶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没有标准,何来产业?

当前,固态电池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概念滥用”。各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出于技术路线、融资需求或市场宣传的考虑,对自身产品的描述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一款电解质含量仅为5%的电池,可能被包装成“准固态”;而一款液态电解质含量仍较高的电池,或许会被冠以“半固态”之名推向市场。这种“名词混战”的后果是严重的。

当“固态”一词被泛化,其本应代表的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技术内涵便被稀释。消费者无法准确认知产品的真实性能,投资者难以甄别技术的真伪与成熟度,这无疑增加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

此外,在没有统一标尺的情况下,企业间的技术参数难以进行客观、公正的对比。这不仅使得产学研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障碍,也导致政府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缺乏精准的依据,资源可能无法有效配置到真正具备技术潜力的方向上。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技术。我国若想在这一未来赛道上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率先建立起一套科学、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这不仅是产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更是参与全球技术竞争、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前提。

明确固态电池(基本无液态电解质)、固液混合电池(同时存在固态和液态电解质)和液态电池(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清晰界限,可以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把权威的“标尺”。

这把标尺,将终结混乱,为产业的下一阶段爆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固态电池国标将至,终结“名词混战”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不止于“命名”,更是为产业“明路”

此次透露的国标草案,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三分法”。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其背后蕴含着对技术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和对产业格局的前瞻性引导。

国标将“固态电池”作为一个独立的、最高的类别划分出来,其战略意义在于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座不容模糊的技术灯塔。标准的明确,实质上是拔高了这一技术殿堂的准入门槛。它意味着,任何宣称步入“固态电池”俱乐部的产品,都必须经受住最严苛的指标检验。这将在短期内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将那些仅具备实验室阶段成果或概念性包装的产品隔离在市场之外。

同时,它也将引导资本和研发资源更集中地投向全固态路线面临的真正核心技术难题,如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离子电导率提升、固-固界面阻抗的优化、以及适配锂金属负极的工艺装备开发等,避免产业在过渡路线上陷入低水平内耗。

“固液混合电池”这一大类的确立,从侧面反映出官方认证了从液态到全固态是一场“渐进式革命”,而非“颠覆性切换”,为当前如火如荼的产业实践提供了名正言顺的“身份证”。这一大类预计将根据液态电解质含量的多寡,进一步细分为“半固态”和“准固态”等子类,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技术梯度。

将“液态电池”与前沿的固态、固液混合技术并列,体现了标准制定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产业全局思维。它冷静地指出,在通往固态时代的漫长过渡期内,基于液态电解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因其极致的成本控制、高度自动化的制造工艺和无比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仍将占据市场的基本盘,尤其是在主流经济型电动车和庞大的储能市场。

这一分类有助于防止产业出现“断代式”认知误区,避免因对固态技术的过度炒作而导致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投资萎缩和价值低估。

事实上,“液态电池”本身也远未达到技术极限,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仍在持续进步。国标的“三分法”实质上是在告诉行业:液态电池是当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固液混合电池是中期竞争与增长的引擎,全固态电池是远期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三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构成“梯次发展、长期并存”的产业格局。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