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卓驭科技 从小路杀出的一线供应商

2025-10-16 09:46 来源: 新浪汽车

  今年9月份,卓驭科技发布了“成行智驾2.5”。继多种算力方案之后,卓驭将“两段式”端到端带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卓驭可能是业内唯一有能力基于7V+32Tops芯片实现城市NOA的公司。而大多数对手都在部署基于254Tops乃至更高算力的城市NOA方案。

  如今,“不挑硬件”不再是卓驭科技唯一的竞争力标签,哪怕不约束硬件成本的“无限制格斗”中,卓驭的实际路测表现,也令人惊讶。

  “两段式”与“一段式”哪个更香

  大家都知道卓驭科技坚持“两段式”端到端。其实从2016年成立后,从CV小模型,规控路线,到BEV/occ,再到端到端、VLA、世界模型,卓驭每一台阶都经历了,每个坑都踩了。技术迭代的路线越清晰,其技术实力越值得信任。因为技术必然有继承性,突然凭空出现的能力,实际上恐怕要大打折扣。

  在2023年之前,做智驾的供应商、主机厂,在技术路线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高精图+规控,与轻图+BEV/occ,几乎斗个旗鼓相当。最晚到2023年,端到端就开始一统天下了。端到端被人为分成两种,除了刚提到的“两段式”,还有“一段式”。

  两者和端到端本身一样,都没有准确定义。“一段式”大概是从感知到最后执行,中间是一个模型,而模型内部数据流基本是“黑盒子”。两段式与之的区别在于,把感知和规控做成两个隔离的模型,中间嵌入人工数据接口。

  一段式的理论优势在于,信息丢失少,上限应该更高。缺点是可解释性差,理论下限更低。“两段式”的好处,则在于接口数据可观测,即感知输出为“白盒”。智驾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错误几率,就降低了。

  无论“两段式”还是“一段式”,所有厂商都设置了兜底规则(rule-based)。“一段式”从设计源头就比“两段式”难度更大,调参回路更长、系统不确定性更大。实际上,“一段式”和“两段式”都有“变体”,以至于两者界限并不清晰。

  端到端的参数量最多相当于中模型,在英伟达Orin-X(254Tops)上就能跑起来(有些主机厂会采用多个Soc的叠加方案,增加算力裕度)。在下一代Thor不断跳票之际,今年5月开始,第一批简配版Thor-U(700Tops)开始搭载。大家的思路,都是尽量增加转移模型的参数量,以应对长尾。这里面存在制约条件,即过多的参数量,和过长的感知决策行为链,会导致执行太慢。因此在具体处理上,有快慢思维链并行的设计。

  卓驭的核心能力

  卓驭科技跑的是一条“人烟稀少”的赛道。区区32Tops算力,能否胜任城区复杂路况?转移模型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后的大模型训推体系。卓驭在“两段式”端到端架构基础上所做的核心创新,在于通过交互建模与强化学习训练,以此克服经典“两段式”的局限。

  交互建模技术将动静态环境信息与导航信息进行多模态耦合,使变道过程更加自然拟人。这一创新解决了“两段式”因感知与规控分离导致的决策滞后问题。实测中,卓驭的7V中算力系统,在拥堵路段的变道成功率提升至超过90%,与熟练人类驾驶员的变道决策水平相当。

  同时,通过对动态目标的预测与本车规划的融合,增强了对“鬼探头”等长尾场景的识别和感知能力,为制动避让打出提前量。

  强化学习训练很多供应商都在做。卓驭的强化学习采用重仿真叠加强化学习训练方式,模型对非典型场景的辨识度提升。为此,卓驭建立了超过百万clips数据库,针对10多种安全场景进行深度数据挖掘,提升了轨迹安全性。

  在复杂城市道路测试中,无保护左转、狭窄路段会车,通过率较经典“二段式”大为提升。关键是,这样的优化过程,不以付出更多决策时间作为代价。

  有了这样的大模型训练基础,在中算力平台上,卓驭通过对计算资源的精细化调度与内存使用的优化,提升了算法运行效率。这也反映了,大多数端到端模型,算法效率仍然大有潜力可挖。

  开放测试数据表明,在32Tops算力平台上,卓驭的“成行智驾” 感知帧率稳定在25FPS以上,规划控制延迟低于150ms,同时满足决策速度和决策深度“既要又要”的需求。

  凭借这样的技术基底和能力,卓驭系统可以搭载到10万~15万元入门级产品上。“智驾平权”也是很多企业喊,卓驭有能力让自己的主机厂客户扎实兑现“平权”承诺。

  “软硬一体”背后的大模型训推支持

  卓驭的能力不仅体现在算法上,更在于其软硬一体的整体方案供应能力上。卓驭基于惯导立体双目视觉系统构建了核心感知方案,类似人眼的立体视觉系统,通过视差获取深度信息,生成稠密视觉点云,可检测任意障碍物并实现精准避让。与单目视觉比,在夜晚雨天等低能见度场景下仍能保持稳定输出。卓驭的两段式端到端模型,整合多来源信息,通过安全推理框架筛选最优路径。这种设计在保持端到端优点的同时,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冗余。

  卓驭没有单纯把性价比作为王牌来打。在高算力平台上,卓驭解决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数据矛盾的问题,基于英伟达Thor芯片开发的VLA大模型,即将进入量产。卓驭发布了高悟性端到端2.0,包括端到端模型、VLA模型,包括一些世界模型。基于VLA可以实现无图车位到车位以及千人千面的驾驶体验,还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的功能。

  卓驭依托阿里云搭建了智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作为训推平台,支持端到端模型实现天级别的迭代速度。数据闭环能力,是很多主机厂尚未足够重视,但卓驭已经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商业路线走宽了

  2025年,卓驭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宣布欧洲总部落户德国布伦瑞克,此举为其技术进入欧洲市场奠定基础。虽然其搭载的整车品牌需要通过所有欧标检测,但卓驭有能力单独过检,不用主机厂客户操心。卓驭与大众联合开发的IQ.PILOT系统通过了大众体系的A-SPICE CL2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大众集团、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三方联合审核的智能驾驶供应商。

  目前卓驭拥有10家主机厂、十几个品牌客户。今年卓驭的业务连上台阶,10月开始广泛推送中算力城市NOA,8月在油车上量产推送高速NOA方案。“油电智驾平权”,也是很多拥有漫长燃油车产品线品牌的夙愿,卓驭是第一个拿出商业化方案,并得到市场认可。大众、奥迪、捷途、奇瑞等企业都成为卓驭油车智能化方案的重要客户。

  这是卓驭2023年从大疆剥离出来之后,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甚至盖过了一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这样的消息。

  从技术路径选择到市场应用验证,卓驭科技展示了“两段式”端到端架构,从原理到商业应用,有多长的路要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在多种硬件平台上实现不同的供应方案,使用价值和商业可行性成正比。

  这两年,我们见证了智能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这一过程中,卓驭科技通过工程优化与技术创新,证明了中等算力平台结合优化算法,能提供可靠实用的智能驾驶体验。

  在主机厂自研与智驾供应商争夺用户的背景下,卓驭固然与大客户(一汽集团)实现资本绑定而生存无虞,但即便作为独立供应商,其方案的独特的可靠性、经济性与延展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B端客户的投票。凭借这一很难被质疑的上升势头,卓驭科技坐实一线智驾Tier1,已成定局。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