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4000人自愿离职,最高获赔54万欧,奔驰重金裁员能否换未来?

2025-10-22 16:04 来源: 盖世汽车
核心提示:重金裁员,能否真正换来奔驰未来的竞争力?

在电动化转型和全球车市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下,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正以一种“温和但昂贵”的方式为自己瘦身。

近日,奔驰为员工提供自愿离职方案以削减成本的计划迎来最新进展。最新消息显示,已有大约4000名员工接受了自愿离职方案,离职的员工,最高可拿到约54万欧元(约446万人民币)的遣散费。

尽管这一举措短期成本不菲,但分析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它将帮助奔驰节省数十亿欧元的人力开支,为转型提供更大灵活空间。

4000人自愿离职,最高获赔54万欧,奔驰重金裁员能否换未来?

图片来源:奔驰

赔偿金“丰厚”的自愿离职计划

据悉,奔驰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这项自愿离职计划,几乎面向公司所有人,覆盖办公室职员、IT岗、工程师,甚至是中层管理人员。

由于奔驰管理层此前已同意将员工工作保障期延长至2034 年年底,因此在此期间内无法强制裁员,若想削减人力成本,只能通过类似这种自愿离职补偿计划。

而为推进计划的顺利开展,奔驰必须开出“无法拒绝”的条件。据德国《商报》报道,部分员工还可获得所谓的“加速奖金”(turbo-bonus),即在短时间内决定离职即可获得额外奖励。据悉,一些资历较深的老员工能拿到六位数欧元级别的赔偿金。

例如,一位在奔驰任职30年、现年55岁的团队主管,月薪约9000欧元,若选择提前离职,最高可获得约50万欧元(近60万美元)的补偿。而普通中年员工根据薪级与工龄,也普遍能获得10万欧元(约83万人民币)以上的赔偿。

在奔驰公司,约有3万至4万名员工有资格参与该计划,目前,奔驰已预留6亿欧元专项资金。不过,奔驰保留拒绝申请的权利——尤其是对那些担任关键岗位、不易替代的员工。据悉,目前仅有极少数申请被驳回。

该计划将持续至2026年3月,随着截止日期临近,预计会有更多员工选择离职。整体来看,这项行动属于奔驰更大范围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在2027年前节省约50亿欧元。

裁员背后的危机

在高价补偿裁员的背后,是奔驰正在经历的增长疲态与战略转型焦虑。

首先是奔驰在全球范围内销量和盈利的下滑。奔驰集团 2024 年业绩显示,营收 1456 亿欧元,同比下降 4.5%;毛利285.76亿欧元,跌幅扩大至19.5%;息税前利润(EBIT)更是同比下降 31.9%,至136 亿欧元。

中国市场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表现更是不佳,2024 年销量同比下滑 6.7%,至 71.4 万辆,营收下降 8.5% 至 231.39 亿欧元,成为拖累全球业绩的关键因素。

进入2025年,奔驰业绩下滑态势进一步加剧,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仅52.53 万辆,同比骤降12%;其中,中美两大关键市场表现尤为刺眼,美国市场销量8万辆,同比下滑17%;中国市场销量12.51万辆,同比跌幅高达27%。

除此之外,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奔驰的步伐明显落后。今年前三季度,奔驰在全球的纯电动车交付量为13.86万辆,同比下降7%;相比之下,其德国竞争对手宝马同期的纯电动车销量为32.3 万辆,同比增长 10%。

4000人自愿离职,最高获赔54万欧,奔驰重金裁员能否换未来?

图片来源:奔驰

而在中国市场,奔驰面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更甚,比亚迪、零跑和小鹏等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而奔驰旗下多款电动车型在华销售遇冷,包括其旗舰产品S级轿车的电动版EQS车型。奔驰CEO康林松曾将中国市场的竞争描述为“达尔文式的”,指出有100多家汽车厂商正在中国市场上激烈竞争。他坦言:“在对我们至关重要的高端车型领域,中国人的消费热情最近几年非常有限。这些因素叠加,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竞争压力。”

除了市场竞争,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化也让奔驰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对中国及欧洲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导致奔驰在美国市场的成本大幅上升。而在美国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后,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对包括奔驰旗下美国产SUV在内的车型加征10%的关税,这进一步抑制了奔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今年4月份,因关税政策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梅赛德斯-奔驰撤回了其2025年盈利预期。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内部的组织与成本调整就显得更加紧迫。

转型十字路口:轻装能否前行?

面对销量下滑、利润收缩和转型压力,奔驰的“自愿离职计划”更像是一场战略性瘦身。

短期看,它帮助企业削减固定成本、提高灵活度;长期看,这场“温和裁员”将是奔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时代重塑组织架构、释放创新潜能的关键一步。

然而,问题在于:裁员能否真正换来竞争力?位于斯图加特的奔驰高层显然对此寄予厚望。

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奔驰节省下来的成本是否能转化为软件研发、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的突破,仍有待观察。

可以确定的是,面对行业的剧烈洗牌,奔驰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豪华车巨头,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轻、更快、更具生存力。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