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新生态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升级的关键拐点

2025-10-20 15:10 来源: 车质网

  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处于提高技术成熟度、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的共识下,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成为透视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窗口,清晰勾勒出中国在这一领域从“跟跑”向“领跑”跨越的路径。大会不仅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十大成果》《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等标志性文件,还启动了“车路云一体化”中外协同开发测试行动。

  技术破壁与场景落地:从“单车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跨越

  当前,人工智能已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锦上添花”的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并深度渗透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市场服务全产业链。在生产端,人形机器人进驻工厂配合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大幅提升生产效能;AI技术动态调整零部件库存,有效增强供应链响应速度与韧性。在服务端,基于车辆多元数据的故障预警和智能诊断系统日趋成熟,“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模式也越来越受消费者认可。而在安全保障层面,针对恶劣天气、视线受阻导致信号灯难识别的问题,智能化技术可向车辆发送预警及引导信息;面对交通事故或地质灾害突发情况,系统能实时推送事件类型、位置及影响范围等预警内容,显著提升车辆感知与响应能力。

  “车路云一体化”是我国率先提出并践行的技术路线,“中国是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的国家,如今已从试点探索迈入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董事长安铁成在大会主题论坛的发言,精准概括了当前产业的阶段性特征。

  作为本次大会重点发布的成果之一,“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阶段性成果”显示,全国20个试点城市(联合体)已提炼出十大功能场景,涵盖交通信号灯信息服务、交通事件信息预警、协同式弱势交通参与者避撞等,这些场景针对多种复杂路况,通过车路云协同实现信息发送、风险预警、轨迹规划,为智慧公交、无人配送、智慧出行乘用车、城市物流等系统商业化落地提供有效支撑。

  “‘车路云一体化’可以理解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依托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通过车端、路端、云端数据实时交互让驾驶更安全、更高效。”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中腾表示,目前其方案已全面覆盖社区、山区、隧道、高架等10余种测试环境,并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落地,助力数百个路口的车路协同部署,通过“多杆合一”“多感合一”创新设计完善智慧交管系统。

  为加快产业化进程,相关部门和行业还正在开展三项行动计划,包括成立试点城市平台公司联盟、推进城市群跨域连片协同,以及组织中外车企一致行动,统一技术路径,加快功能量产上车。

  企业在“车路云一体化”实践中呈现出差异化探索路径。小鹏汽车以“三重融合”破局,实现智能硬件与软件、云端技术与大数据、车辆与外部生态的协同互通,呼应产业从“单车智能”向“系统智能”跃迁的需求;长城汽车以电子架构演进为基,构建智慧行驶与智慧空间两大智能体,通过VLA+世界模型、AI原生座舱等创新,推动汽车向“自由移动、自然交互、万物互联”的智能体进化。

  在自动驾驶领域,滴滴自动驾驶的表现尤为亮眼,其智能沙盘上的全无人Robotaxi运营场景吸引大量关注,智能运营中心慧桔港可基于需求预测模型、实时供需热力图规划调度车辆资源,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汽车搭载33个传感器,能实现全场景、全工况感知识别。

  今年以来在北京和广州的测试中,无人车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场景表现稳定,持续推进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应用。此外,北汽集团即将完成基于T55芯片的舱驾融合系统量产上车,仅用72 TOPS算力就集成城市NOA、记忆泊车等功能,较传统方案降低成本超20%,为10—15万元主流市场智驾普及提供可行方案。

  政策筑基与生态协同:构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新格局

  政策与标准的完善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多部门协同发力,从规划引领、标准构建到监管创新,为产业筑牢发展底座。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将研究制定“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对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车辆的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远程升级(OTA)活动,同时持续完善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标准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质量和可靠性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和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要求等。“强化汽车产品质量服务供给,创新安全监管,助力企业把好质量关、创新关。”交通运输部则从宏观层面推动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并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

  行业标准与技术路线图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中汽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十大成果显示,我国已制定发布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近百项,其中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整车安全、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为产业划定“安全红线”。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提出量化目标:到2030年,我国乘用车新车5G渗透率将达95%,蜂窝车联网直连通信能力渗透率达30%,5G/5G-A网络实现50—100毫秒的传输时延保障。同时,通过车云、云云数据接口等关键共性标准的研制,有效解决此前“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中的“数据孤岛”问题,为全国性系统构建扫清障碍。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则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共识。多位汽车企业高层也纷纷呼吁生态协同,在全体会议上通过演讲发表自己对于智能化发展的观点。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智能化创新技术正在重塑汽车的产品定义、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他呼吁,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处于历史机遇期,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业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认为,未来实现自动驾驶所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首先,我们的时间不再被方向盘‘铐住’,将解放巨大生产力,车也将成为移动的第三生活空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技术自研是根基,开放协同是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需推动标准构建、推进跨界融合,回归制造业本质、尊重产业规律。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落幕,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正式进入“系统决胜”的新阶段。从“车路云一体化”的场景落地到舱驾融合的体验升级,从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到生态协同的深度推进,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政策引领、市场驱动与技术攻坚的三重合力,正加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面向未来,要加快打造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将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未来,随着5G-A、AI大模型、高算力芯片等技术的持续突破,以及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将真正完成从“交通工具”到“智能空间”的范式重构。正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闭幕式上所言,唯有以开放姿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与融合创新,坚守安全底线、秉持开放心态、聚焦用户价值,才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